查看原文
其他

寻觅我城的昨天与明天 | 7.22DG青年说回顾

善馀子民 善馀营造 2019-11-25

        这是城市发展的印记,曾经繁华无限的旧城区带给莞人无限回忆,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如何和谐共存一直是难以下定论的命题。



上面这段话是一位朋友在参加于7月22举行的“青少年艺术季”DG青年说活动后的感想。“青少年艺术季”DG青年说由市文化馆主办、东莞市青年人才成长促进会、善馀营造公益团队承办。活动分成两部份,上午是莞城文物径导赏-探索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下午是普通青年的不普通事业——探讨大学专业发展的不同可能性。下面就让我们回顾当天活动的详细情况吧!



太多太多了,原来你一直了解的东莞并不只是世界工厂。东莞,也有它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且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东莞人去了解。”——参与者留言


由大专院校师生、熟悉本土历史的莞城“土著”和不同地域的“外乡人”、热爱东莞历史文化的社会人员共一百多人组成了庞大的队伍,在大暑节气里,跟随导赏人员直面骄阳当顶的街巷,探寻莞城的历史人文。



本次莞城文物径走的主要是城外区域。振华路、中兴路、大西路、旨亭街,经历了约一百年才形成数量众多的民居和商业圈,街巷密布,如同迷宫。路经“永恒照相馆”、“东方红照相馆”、“新华书店”,距我们最近的那段历史,清晰地刻画在这些街巷上。



走在没有被粉饰翻新的骑楼街下,楼顶的圆拱形符号痕迹还依稀可见,据说,这是当时的商字号,不同物品有不一样的商字号,骑楼星罗密布。



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据点为百年老宅善馀堂,经历了历史无数的变迁,长时间的风蚀雨淋,白蚁叮咬,善馀堂如今是满目疮痍,保护与修缮,迫在眉睫。



没有这次导赏,我可能还不知道原来骑楼街是这么长,不知道卖元宝蜡烛的街道一派安详静谧、可以如此可爱,不知道在北正路的一条小巷竟藏着一间中西结合的百年老宅……”——参与者留言


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变迁,许多东西渐渐只停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但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却将一个城市与人连结起来,它们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的灵魂。它们那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优秀的一面,那令人引以为傲的一面,值得每一个人去了解。




下午的青年说活动侧重于从建筑学、文物修缮、建筑实践的不同可能性进行分享。

 

袁艺峰老师、杨静老师、范兆昆老师以及嘉宾主持张颖君老师都对建筑与保育做了精彩的分享。东莞理工建筑系的专业负责人袁老师从宏观高度分享“建筑是什么”这个抽象又具象的命题,从作为“纪念”、“空间”、“论述”、“触媒”四个方面来阐述。从事岭南建筑修缮的杨老师,则具体地讲解建筑保育的原则,主要由如何保护及为什么需要保护来展开。作为压轴的范老师,“使命感”和“快乐”作为关键点,形象地谈了建筑保育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及自己如何从建筑专业跨界到模型及不同领域的发展。

 

同时我们善馀营造团队主理人张颖君张老师担任嘉宾主持,在分享中她的话语很有感染力,她一直本着一腔热血去践行,呐喊、感召、呼唤、抗争,在文物保育实践方面,她和团队走在了前列。



“作为个体,社会的一份子,一定要敢于为自己的态度选择发声,寻找支持!不管想法好坏结果如何,是拆迁还是保留下来,尽管同样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对立的力量,最起码你的这么一个想法被一些人记下来了。倘若人们有一天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错了,在承受后果的同时,也许会想起这么一个更好一点的想法选择。人,不可能一直走在对的路上,必然是在犯错修正反省中继续前进的。”——参与者留言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执着于过去,新时代里的新事物也有很多独特的艺术价值。我们不否认新事物好的地方,但我们选择为这些传统文化发声,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精神等方方面面众多的信息,它们是文明的象征,是一个地方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我们保护旧事物并不是要阻碍新事物的创造,是不想这些优秀的东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掉,而是想让其能以一个新的姿态迎合时代的发展。


时间不等人,想到了就要去做。正如上面所说的,一定要敢于为自己的态度选择发声,即使这份声音是如此的弱小,但起码你已经尝试迈出了这一步。我们的文化保育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既然作出了这个决定,哪怕结果是多么的不如人意,我们也会一往如前。



最后借用一位朋友分享的一段话,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勉。


也许你发芽扎根落后与人,但起码,

你有去尝试触碰阳光,寻找水源。

即使碰壁,即使不成功,

也要努力去尝试!

怕什么!



撰文:刘正书

摄影:刘水祥 罗红梅

编辑:泳欣

校对:Cici


期待任何形式的支持与合作

详询主理人微信zhangyingjun1006

善馀堂:东莞莞城北正街横巷(东莞法定历史建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